青年百億圓夢計劃 × 紐西蘭毛利文化分享會

“跨越海洋的旅程,

回到土地的答案”

在全球化快速變動的時代,青年如何以自身的興趣、專業與文化背景走向世界,並將視野帶回台灣?

在這場「青年百億圓夢計劃 × 紐西蘭毛利文化分享會」,三位成功申請到圓夢計劃,剛從紐西蘭返國的分享者—葉婷阡(阿肉學姊)、張玳瑋(Debbie)、陳昱安(Ann)以自身經驗和我們分享「申請技巧」、「國際文化體驗」、「由毛利文化回望台灣」

參與者不只了解如何踏出第一步,也看見文化交流帶來的力量。

從申請到面試:讓故事說服而不是堆疊

第一部分,三位分享者從自身申請經驗出發,強調申請資料的靈魂不在於「做了多少」,而在於「你從這些經驗學到了什麼」。
阿肉學姊以自身長期經營「Inside Taiwan 曬台灣文化協會」的背景說明,書面資料應以清楚的 Who、What、Where、Why 為架構,並以表格與標題凸顯重點,讓評審快速理解你的專業與動機。
Debbie 則提醒,要讓申請書能「層層遞進」,從回望過去累積的經驗去回應計畫目的,到清楚聚焦在「你能帶給台灣什麼」。而 Ann 以自身族群背景出發,示範如何把看似平凡的小故事寫成有深度的敘事。最後,他強調申請書不需要很厲害的包裝,真誠的學習態度和故事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

紐西蘭旅程中,看見文化如何扎根

中場休息過後,透過歌曲Te Aroha的帶唱,引領大家走進毛利文化的現場, 從Urban Marae(都市型毛利人集會所)、Hāngī (傳統地窯烹飪法)再到象徵性圖騰Ponga(銀蕨)和Ta moko(傳統紋身),看見了毛利人對自我認同的驕傲與團結。
我們深深的了解到當文化與生活緊密結合時,文化便不再是教材,而是身份與力量的來源。

由毛利文化回望台灣:我們的自我敘事是什麼?

最後,Debbie 分享她在紐西蘭聽見的自我介紹—「我來自山,來自河」

這讓她意識到文化敘事不只是標籤,而是每個人與土地、族群、家族之間的連結。
因此在分享會中邀請大家思考:如果毛利人能以文化為根介紹自己,那台灣人又能如何描述自己的起點?

透過引導,參與者用便條紙寫下自己的身分認同與想法並串聯成一段屬於自己的介紹。

旅程會結束,但影響會繼續傳播下去

在這場分享會過後,也許有人已經準備好,帶著自己的經驗和目標,更加有自信地前往下一次的圓夢計畫;當然也有人還在自我探索的路上,但相信參與活動的大家,有從毛利人的文化認同和精神中,反思我們與這片土地的情感和關聯❤️。

撰文:廖睿恩

Next
Next

印尼、聖文森、史瓦帝尼文化體驗in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