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珍食品行:從山路飄出的麵包香 

沿著南橫公路蜿蜒而上,車子沿著台二十九線-南橫公路,駛進高雄甲仙的市區。在這著名的芋冰一條街,有一棟外觀不起眼的透天住家,鐵皮屋頂下掛著一塊「裕珍食品行」的招牌。許多人初次經過,常誤以為是藥局或釣具行,直到空氣裡傳來一股溫熱的香氣,走進一看才發現,架上陳列著剛出爐的麵包,讓人不禁好奇:這家低調的麵包店,有什麼特別的故事呢?

從學徒到師傅:一條從東部走回南橫的路

裕珍的故事,要從一位年輕學徒開始說起。大約在日治初期,創辦人劉德榮先生的父親-劉華元先生,是少數到甲仙開墾的客家人。由於南部客家人對樟腦產業不熟悉,一開始他們以墾作維生。來到了日治後期,台灣進入戰亂時期,劉家經歷數次搬遷與意外,德榮的父母也不幸過世。國小畢業後,當時生活困苦的他在朋友的建議下,遠赴花蓮當學徒,學習糕餅技藝。據他的太太回憶,當時花蓮薯和麻糬可是他最拿手的傳統點心呢!多年後,南橫公路開通,甲仙變為南部與東部之間的重要驛站。而劉德榮成為能獨當一面的師傅後,便帶著技術與返鄉的心,回到山腳下這個小鎮開業,取名「裕珍食品行」。 當時的裕珍,可不只是賣麵包。除了糕餅、飲料,甚至連桶裝汽油都有販售。店裡窯烤麵包的器具旁,擺著油罐與糖果罐,是當地人採買日用品的必經之處。有人笑說,那時的裕珍就像山區版的「早期全聯」—除了棺材,什麼都買得到!

從甜點靈感到地方名產—芋泥餅的發明者

劉德榮先生算是甲仙第一個把芋頭融入麵包與糕餅的人。有一天,他帶朋友到甲仙餐廳用餐,甜點上桌是一顆熱呼呼的芋泥球。吃了一口之後,芋香細緻、綿密,他頓時靈光一閃:「這樣的芋頭,如果和西點結合,會不會更好吃?」於是他開始嘗試,做出了第一個「甲仙芋泥餅」。

那時的甲仙,也正在經歷樟腦轉型—

日治時期大片山地種滿樟樹,後來隨著樟腦業衰退,留下的肥沃山坡改種芋頭。這裡的芋頭品種特別,心形切面、香氣濃郁,被稱作「檳榔心芋」。它口感綿密、甜度自然,是許多糕餅師傅夢寐以求的原料。 劉德榮深知這片土地的價值,也懂得善用在地食材的新鮮,於是結合傳統糕餅技法與西式烘焙思維,創造出第一批甲仙芋泥餅。那陣香氣從家中飄出時,整條街的人都聞得到—那是屬於甲仙的味道。

從那之後,芋泥餅成了在地的代表點心,大大提升了芋頭的產值,也讓甲仙芋頭名聲遠播餅師傅都來向他請教作法,甚至稱他是「芋泥餅的祖師爺」。

送進山裡的不只是麵包,還有人情

「以前南橫開工,工人多、挑夫多,我們家的麵包都得趕在清晨送上山。」 

那年代的「送麵包」可不是開車,而是用扁擔挑著貨,一路走上蜿蜒山路。據說當時有一群挑夫,專門到裕珍批發麵包再挑到山上販售,擔子底下放罐頭,上面放麵包。他們夜裡出發,天亮才能抵達那瑪夏。後來隨著車子普及,劉德榮買了一輛大貨車,在巔峰時期,他載著十幾個工人上山送麵包,每天開到各村莊的合作店舖。

身為家中長女的劉米宸說,童年時最常做的工作,就是下車幫忙收錢,再跑到下一家等車過來。她印象最深的是下大雨時,得跑到車前照路,也常帶山上的農作物下來販售,也是那段歲月,讓她與山裡的原住民店家成了熟識的朋友。

「其實山區反而比較熟,」她笑說。

每週兩到三次,她開著小貨車,載滿剛出爐的麵包,沿著山路一路往上。最遠送到樟山部落,海拔超過一千公尺,來回要五個多小時。那條路她從小熟悉,連每個彎道都記得。 

「哎呀,你回來了!」

山上的老人家看見她,總會笑著打招呼,那句親切的呼喚,就像家人一樣。

“讓山裡人能吃到新鮮麵包,人情味不間斷成了裕珍的初衷”

如今,許多老店由第二代接手,也有因年紀大了,因此歇業的店鋪,甚至有轉型加盟便利商店的。送貨的任務則由劉米宸繼續接手,她年輕時在城市裡做過婚紗、手機行,也教過插花,原本沒有打算回家接班,甚至一度想將店盤給他人,直到父親生病,她想了想,還是決定回到甲仙。身為母親的她,希望能有更多時間陪伴孩子,比起整天顧店,她選擇做批發,將新鮮麵包整批送往深山裡的店家或客製化訂單,而這也成了裕珍看似低調、卻始終維持溫度的原因之一。

土地的味道揉進麵糰裡

裕珍與多數麵包店不同的另一點,是它的「在地口味」。

幾年前,鄰居送來一大籃自家種的龍鬚菜,看著多到吃不完的菜,老闆娘靈機一動 ,想著孩子不愛吃菜,不如把它切碎揉進麵團裡。沒想到口感清爽、香氣特別,鄰居們試吃後紛紛敲碗要她推出新品。從那之後,她開始嘗試用手邊的季節農產品製作麵包。

夏天有龍鬚菜脆筍麵包,春天有甲仙醉梅,冬天有酸菜麵包;偶爾還有野菜吐司、

地瓜、蔥香等限定口味。

「看著這些食材,就會忍不住想試試看怎麼做成麵包!」

「很多時候都是自己想吃才會做,所以客人想回購就要碰運氣啦!」她笑說。

除了跟隨季節走,每逢節慶也是裕珍最忙的時候。中秋節前,家中聚集親朋好友幫忙做月餅,這時才能吃到爸爸傳承下來的芋頭酥。中元節則忙著製作紅龜粿、壽桃 等供品,到了萬聖節,還會出現「巫婆手指餅乾」。

爸爸那一輩就懂得「讓食材說話」—劉德榮是第一個把甲仙芋頭融入糕餅的人

如今,劉米宸延續了那份技藝與創新精神,讓在地農產品成為一張張「季節明信片」,記錄著甲仙土地的節奏—這,正是裕珍食品行最珍貴的精神。

六十年的時間,揉成一種溫柔

當被問到「從以前做到現在,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劉米宸想了想說,甲仙這些年變了許多。八八風災後,許多家庭搬離山區,人口外流、旅客減少,麵包的量也比以前少了許多。走過南橫開路帶來的繁榮,如今的裕珍仍堅守著原味。

「我們沒有想做多大,只是做出自己也想吃的麵包。」她說

裕珍食品行就像一位老朋友,見證了甲仙的起伏,也溫柔地陪伴著地方。 從父親的手,到女兒的堅持;從一顆芋頭,到一條龍鬚菜吐司,這間小店揉合的不 只是麵粉與水,更是一段土地的故事。 

「裕珍麵包送進山裡,也送進人心裡。」

山霧再次落下時,烤箱裡的香氣又飄了出來。那味道,像家的溫度,也像居民之間 的連結——緩緩升起,久久不散。

採訪組實習生心得感想:

畇秝: 這是第一次以曬台灣實習生,第一次的專訪就來到了自己的家!,可以說是邊做邊感動,藉由此次的文章撰寫從整理資料到完成,有許多資料也是在這段時間更深入尋找與了解,從第三代的角度,把最真實與想法,製作成文章,看完滿滿的感動! 也希望在未來能夠把台灣更多的地方的故事好好記錄!

睿恩:這次訪問畇秝家麵包店的經驗真的很特別,同樣身為實習生的我們,第一次採訪就從熟悉的角度出發,原本以為這樣收集資料和找出好的採訪題目會比較容易,但身為主訪的畇秝告訴我他很不擅長和家人那麼正式的對話,不過也是因為這樣特別的身分,讓我們可以從與外人不同的視角去撰寫這篇故事,問出更深入和有趣的事情。

Next
Next

百珍香餅行: 一塊餅,一段傳承